close

2129400.jpg

The earth is evil. We don’t need to grieve for it. Nobody will miss it. - Justine

終於盼到「末日」這一天!每每觀賞大導拉斯的電影,都是非常特殊的經驗,心理與視覺都受到刺激與衝擊,前年極度受爭議的《撒旦的情與慾》(Antichrist),像是身陷一場可怕的夢靨,而這回的《驚悚末日》(Melancholia),則讓人體驗憂鬱症與末日恐慌的心理狀態。觀看過程中,大多時候是坐立難安,時而動容,時而沉醉其中。

有趣的是,「憂鬱」雖然壟罩全片,在女主角克絲汀鄧斯特富有層次的詮釋、壯麗的視覺場景,與華格納大師的配樂襯托下,在哀愁之餘,卻是極其浪漫。這樣的衝突感異常協調。開場十分鐘的「末日序幕」,將所有末日的意象與奇想並置,非常震撼人心,同時又散發不安的氣息;而片中一幕女主角躺在河岸草地上對著鬱星裸曬的畫面中,藍色的光影與色澤,加上主角臉上安祥的神情與赤裸的胸部,彷彿坦然地迎接死亡的降臨,更將死亡昇華成一種浪漫的情懷。

導演在許多訪談坦言,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部片,他堪稱這部電影「浪漫過頭」了,但我不覺得這部電影與他之前的片有太大的不同。在風格上,全片手持攝影捕捉角色間互動的細膩度,還是看得到他以往的「逗馬」(Dogma)精神,相較之下,《撒旦的情與慾》中的風格化視覺更多,本片只有序幕的地方較顯著,在洞悉人性之處也很細膩;而就調性來說,才是唯一稍有不同之處,(也是我喜歡本片的原因,但卻又是拉斯質疑本片的原因),正是他「軟化」的一面。

ophelia2.jpg  218235_203519693014143_138773212822125_622980_2589461_o.jpg 

我反而很喜歡導演用這樣的放式來表達末日與死亡,而在做了點功課後發現,電影中新娘漂流在河面上的畫面,即是效仿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約翰艾佛雷特米萊(John Everett Millais)的名畫【奧菲莉雅】(Ophelia),這幅畫在電影某個橋段也有出現,這畫派傾向描述悲劇性的女子,與她們的靈性與脆弱,亦或是純真的逝去,正如電影中賈絲汀一樣。

我覺得主角賈絲汀就是拉斯馮提爾自己的寫照,除了他自身也曾罹患憂鬱症外,不管是否在憂鬱狀態,他向來的電影都表達人性的消沉意志,以及相對於社會體制下「人性本惡」的意念。片中主角賈絲汀說道:「地球上的生物是邪惡的,不需為它哀悼。沒有人會想念它。」這樣對於生命如此坦率、看開一切的態度,看似悲觀,但在片中,相對於姐姐克萊兒(也是我們一般人)所謂「正常」的恐慌態度,卻莫名化成一顆鎮定劑,導演就像賈絲汀一樣,在旁冷眼觀看人類面對死亡的無知與無助感。

導演亦藉由本片,用諷刺的口吻呈現社會體制下「儀式」的繁雜與瑣碎,片中新娘無法在她自己的婚宴「正常運作」,也許是憂鬱症使然,也許是她根本不屑這些儀式,但相信這樣的態度也是導演的自我投射,片中姐姐克萊兒(也是婚禮籌劃者)對於婚禮「猜豆子數目」的習俗,最後竟也以「incredibly trivial 極微不足道」回應。妙的是,現實生活中,導演在坎城的「納粹事件」即是一證例,在眾人矚目的坎城記者會上,他那詭異、被扭曲的「黑色幽默」引起喧然大波,差點像那顆鬱星般毀掉自己的電影參賽資格,但事實上他早已坦言向來都不喜歡參與記者會,而他也在這次事件後聲明以後拒參加任何記者會,以免又像主角賈絲汀一樣無法「正常運作」。像這樣現實與藝術重疊,更加深電影中導演個人投射的傾向。

2129260.jpg 

如同《撒旦的情與慾》,導演再次利用簡單的自然場景,將所有事物拉回生命的原始狀態,在大自然中突顯人性的真實面貌。電影前半段著重在奢華的婚宴場景,在角色互動中,出現許多中上層階級的功利主義、現實、人與人之間的冷漠、虛假與疏離;而後半段則著重戶外場景,可見綠色高爾夫球場、海景、草原、樹林與河流等,角色卻能更真實突顯內心的真實情感、情緒與恐慌等。這樣的對比進而諷刺文明社會中層出不窮的偽善與疏離。

我覺得導演會如此對本片反彈,多少也是因為電影赤裸裸地表現他自己「感性」的一面,簡單來說,就像是很多演員不喜歡看到自己演戲的樣子,亦或是很多人聽到自己唱歌的聲音,會覺得很不舒服,因為一切是那麼坦然與直接,自己理所當然會產生排斥感。我也曾聽過有言論批評導演「仇視女性」的說詞,而我覺得導演在電影裡,反而是常將男性角色受制於社會體制,相對地才讓女性顯得「醜陋」與「邪惡」。其實他目的是藉由這些女性角色來挖掘最真實、最貼近人性深處的面貌,而不是呈現一般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,這也是種對女性的尊重與頌揚,因為她們是真實的。片中主角賈絲汀即使必定會讓觀眾產生反感,但是卻同時又能讓人產生某種程度的同情與諒解,相信這即是導演的用意。

2129266.jpg  2129554.jpg  

我喜歡電影中兩姐妹的反差,以及後來兩個角色的心理轉折,刻劃非常細膩與真誠。飾演這對姐妹的克絲汀鄧斯特與夏綠蒂干絲柏,表現都非常突出。鄧斯特不但從正常、失常到異常冷靜的轉折演得很細膩外,又能在這之中傳達一些引發共鳴的情感與情緒,很不簡單! 夏綠蒂干絲柏從冷靜到極度恐慌的表現,也非常精采,兩姐妹的默契與情感,在互動細節中自然流露,很令人信服。

《驚悚末日》的最後一幕很觸動人心,看完心情雖然複雜 (畢竟也花上兩個多小時經歷心理的不安),但就如拉斯導演所說,這可算是他最「樂觀」的電影了,因為以主角賈絲汀的觀點來看,如果人生存就沒有意義的話,末日何嘗不是種解脫,但是同時就姐姐的生命態度來看,卻又悲從中來。總之要如何看待生命,端看個人,但電影在浪漫中所呈現的坦率,將對於末日的負面觀感化為一種真誠,是一種很特殊的心理體驗!很慶幸自己能在末日前看到這部電影。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