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criesandwhisper.jpg

太愛這部片,忍不住畫一下

英格瑪伯格曼(Ingmar Bergman)的【哭泣與耳語】(Cries and Whispers)故事透過回憶,描寫三姐妹與她們女侍的故事。電影圍繞在病魔纏身的妹妹愛妮絲(Agnes),經由她身體與精神上的劇烈痛楚與絕望,串聯了三姐妹各自人生的悲痛與壓抑。妹妹死去後,在無盡的哭喊與喧嘩之中,兩姐妹過去的陰霾一一浮現。只有在旁的女侍安娜,用溫柔的低聲細語與體溫,試圖撫平周圍與自身的傷痛。


螢幕快照 2012-01-29 下午3.14.13.png

最喜歡的其中一幕...

這部關於痛苦的電影,時常令人坐立難安,尤其當親眼目睹病危妹妹苦苦哀嚎,以及姐姐卡琳(Karin)抑止不住憤怒與懷恨的哭喊,那悽厲的聲音與表情表現得好真實、好衝擊。導演用舞台劇式的演出方式強調演員的肢體與哭喊,實在非常穿透人心(與耳膜)。令我訝異的是,電影雖然多半時候都令人深感沈重與不安,對於人類的殘酷、壓抑與黑暗面貌也著墨頗深,一般來說都會形成很大的距離感(ex:麥可漢內克的電影),但是本片最終卻能夠讓一般人感受她們的情感,因此同情與共鳴感油然而生。

片中我最喜歡女侍安娜(神似Christina Ricci)的角色,她也是給予本片情感主要來源之一。安娜雖然背負著曾失去孩童的悲痛,又加上愛妮斯的死讓她更深感沈重,但是她自始至終以一種諒解、關懷與包容的靜默看待這一切混亂,是一道撫平人心的母性光輝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電影中出現有如油畫的一幕,死去的愛妮絲趴在安娜身上,安娜露出乳房,表情安詳,與兩姐妹面對死亡的慌張與恐懼產生極大的對比。

螢幕快照 2012-01-29 下午3.13.10.png  

如果Christina Ricci更發福更成熟一點,就長這樣?!

我很喜歡電影中出現每個角色的特寫、時鐘營造的不安感與充滿紅色的佈景。時鐘讓我想到死亡,是因為它總會有停擺的一天,在電影前半段出現較多時鐘的聲響,感覺是預示妹妹死亡的到來。伯格曼曾說紅色是靈魂的顏色,在電影中紅色也自成一複雜曖昧的角色,它可以是各種情感的象徵,也可以是檢視角色內心的濾鏡。另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電影中兩姐妹在紅色背景下,熱情地撫摸對方臉龐,彷彿打破彼此的距離,互相述說內心話,但觀眾卻聽不見他們的對話內容,只看到紅色與角色特寫,更能讓人檢視與想像他們心中的情感。

信仰的神聖形象與力量,對於受苦的人應該是種解脫與慰藉,但是隱約可以從電影得知本片對其抱持著懷疑的態度。在神父悲傷的哀悼詞中,他憐憫妹妹的死去,並以她終得以解脫投入主的懷抱作為慰藉,但在電影尾端,又出現妹死去後依然痛苦地牽掛姊妹,姊妹卻不想與她的死亡扯上任何關係,她腐爛的身軀只能如生前一樣,趴在“聖母”安娜身上尋求安慰,留下了心中悲痛與死亡的恐懼。最後“聖母安娜也被兩姐妹們遺棄。

螢幕快照 2012-01-29 下午3.11.49.png    

電影最終透過妹妹的日記短文,在一個溫柔又充滿無限感慨的口吻下結束,也讓我在一個平淡的下午莫名熱淚盈框起來,覺得好有感觸,算是近期最喜歡的電影之一。上述是看了兩遍以後整理出來的思緒,這部電影本身情感面就很豐沛,也比我想像中更容易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,非常推薦喜歡描寫女性電影的朋友們看!延伸推薦:【鋼琴教師】、【驚悚末日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ndy 的頭像
    Andy

    藝璋畫話部落格

    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